![]() |
![]() | 全國服務熱線 13599918851 |
電話: | 0592-6058068 |
手機: | 13599918851 |
QQ: | |
傳真: | 0592-6058068 |
郵箱: | 3295298005@qq.com |
網址: | www.fzhuayu.com.cn |
地址: | 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馬壟路11號佳益工業園區518/520 |
華人初創企業Orbeus Rekognition的圖片識別技術成為了亞馬遜云服務的一部分,成為這個領域的一個“基建商”。
在2012年時Orbeus團隊的創始人李軼和同伴們就開始在這個領域嘗試,當時他們都是波士頓的幾名華人學生,希望用機器學習的路徑做圖片識別。
李軼最初的創業想法是受到了Youtube內容管理需求的啟發。
視頻網站Youtube一直以用戶上傳視頻內容為主,“我記得2012年前后,用戶上傳視頻的量已經到了一個爆炸式增長的時刻,增長曲線特別明顯。”李軼介紹說。用戶在上傳內容時通過“貼標簽”這樣的小步驟自行對視頻內容分類,但往往隨意并不嚴謹。
Youtube基于用戶自身對內容的分類來投放廣告,由于這類分類較為隨意,投放的廣告也難以精準。李軼和團隊最初的想法是如果能夠通過圖片識別技術,用計算機對視頻內容分類,使得Youtube這樣的網站自身對視頻內容有主動性的管理權。
做了幾個圖片識別的Demo后,團隊在哈佛大學一個名為“Harvard Pitch Competition”的創業競賽中得了第一名,隨后進入了芝加哥當地的著名孵化器Excelerate Labs(現在叫TechStar)。“在當時也收到了包括YC在內的硅谷孵化器的邀請,但時間晚于Excelerate Labs,我們就沒有去YC了。”李軼說。
公司走上產品化的道路是源于Facebook當時的一則收購。當時市場上有一家名為Face.com的圖片識別公司給開發者和一些公司提供技術和服務,2012年6月,被Facebook收購。同時,這家公司表示三個月內需要關閉自己的服務。“我們的技術其實已經準備好了,看到Face.com的消息我們第一個反應是去填補他們關閉后的市場空白”,李軼說,兩個星期之后他們就把自己技術打包成產品Rekognition,提供Face.com類似的服務。
這家公司初期在商業模式上甚至都仿照了Face.com。由于他們是作為一個開放平臺,免費向開發者提供API,Rekognition初期也采用了免費模式,讓開發者和其它公司能夠免費使用它們的技術,處理產品中的照片識別問題。
在機器學習技術中,利用數據去訓練機器是一個重要的步驟,這能夠提高圖片識別或者是語音識別的準確性,而對于大多數創業企業而言,缺乏的就是數據。百度美國研究院AI實驗室主管AdamCoates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相比谷歌百度這樣大公司擁有大量數據,創業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創業時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獲取數據,尤其是如何低成本地獲取數據。
免費模式讓Orbeus有了大量數據。“實際上當時我們平臺技術也有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免費是一個比較好的市場策略,而開發者返回來的數據能夠幫助我們訓練機器。”李軼說。
在對個人開發者不收費時,Rekognition對大型廠商的大型合作采取收費策略,包括AMD,松下以及樂視等,在這些大宗合同中,Orbeus實際上提供的是定制化的服務,滿足客戶特定的技術需求,給公司也帶來了穩定的收入。
但就在這時,團隊對商業模式開始了反思,“我們好像變成了一個技術外包團隊,一單一單地做,一單一單地賺錢,如果要擴大收入規模,唯一的辦法是增加人手。”李軼說,這和他們做平臺的初衷相違背,在這種商業模式之下他們也沒有時間和精力花在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上。
他們做了一個決定,不再接付費訂單。“當時還是有些痛苦的,一方面要處理掉手上剩下的訂單,一方面也要面臨接下來可能沒有收入的情況。”李軼說,當時團隊都很掙扎。
但此后也確立了更明確的商業模式——做標準化平臺,放棄定制化訂單。團隊為平臺開發了多種功能,用戶選擇適合自己的功能,而不像以往那樣為個別用戶單獨開發,也改變了以往那樣全免費的模式。
“有一部分免費的使用額度,超過這個量之后就開始按月計費。”李軼介紹說,在這種模式下,他們在運營和維護上的人力投入大大減少,更多精力花在解決怎樣提供更好的云基礎服務,也逐漸有了吳恩達創立的coursera、相親網站match.com這樣的需求量較大的客戶。
到了2014年底,人工智能變得越來越熱,公司開始收到包括蘋果、雅虎在內數個大公司的收購邀約。行業在短短幾年里發生了變化,“一開始我們創業的時候去跟投資人聊,很多人不相信這個技術未來有價值。”李軼說,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人工智能成為一個最熱門的領域,2014年開始這些收購邀約讓他們開始考慮被收購的路徑。
在有多份收購邀約的時候,錢并不是一個主要的考慮因素,因為在那個情況下,價格是“可以談判的”。李軼說,被收購后團隊一般有3年左右被綁定的時間,“我們都很年輕,不希望接下來被綁定的幾年是在浪費時間,希望真正做我們想做的事情。”
蘋果自然是他們一個重要的考慮對象,但最終團隊還是拒絕了他們的收購。首先是和團隊長遠的規劃不一樣。“我們始終認為把我們技術嵌入云端,成為一項基礎服務是應該堅持的未來”,李軼說,但蘋果收購的初衷是希望把他們技術“本地化”,即集成到iPhone或者是筆記本產品的處理器和芯片產品上,進入蘋果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
其次是蘋果的數據隱私策略與團隊需求相悖。對于人工智能團隊,數據的獲取尤為重要,作為一個創業團隊如果被大公司收購,一個顯而易見的福利是能夠接觸到大公司的數據資源。“我們和蘋果在細節上都談過了,即便我們被收購,由于他們的隱私保護策略,我們也不能夠獲取他們的數據。”李軼說,這也是他們拒絕被蘋果收購的一個原因。
亞馬遜的收購策略讓團隊覺得有更大的空間,一方面是把產品嵌入亞馬遜云,成為他們向外界開放的基礎API服務,把實驗室的技術做到最大規模的工業化,滿足了團隊做平臺的策略;此外,亞馬遜也支持他們單獨發行產品。
實際上,除了收購Orbeus,亞馬遜在今年9月還收購了專注于對話技術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Angle.AI。
當然,這些收購比起谷歌多年來在這個領域大手筆多次出手收購,已經算十分謹慎。在李軼看來,“亞馬遜更注重技術和收購的實用性,能夠立即支持當下的產品,相比之下,谷歌則更傾向于前瞻性的酷炫的技術。”
到目前為止,亞馬遜人工智能策略已經初步顯現:通過消費者產品把人工智能服務送到個人身邊——在2014年推出了家居產品Echo,在實際銷售一年的時間里,銷量已經超過300萬臺,而谷歌一直到今年才推出類似產品。除此之外,通過亞馬遜云,把人工智能變成一項基礎服務,也是這家公司最近宣布的策略。
Orbeus作為創業團隊進入大公司最大的不適就是管理上的融合。雖然團隊獨立運作,但產品并入亞馬遜云平臺還是需要很多的合作,“我們很多核心技術人員都覺得變成專業開會的了,一天都在開會,只有下班了晚上之后才能認認真真的寫兩行代碼。”李軼說,他們過去一年都在努力適應這種轉變。